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 
 
 
   
  您当前位置:人教小语资源网 >> 教案中心 >> 三年级 >> 浏览文章 
搜索:
浅析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的双镜效应

浅析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的双镜效应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添加日期:2009年02月13日  字体:

  

浅析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的双镜效应
曾读过诗佛王维的多首佳作,无不感叹其佛性。笔者在教学此诗时,掩书后思,愈嚼其中深味,不忍罢手。
清人沈德潜以为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一诗中的后两句“即陟岵诗意”。的确,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。《诗经·魏风·陟岵》末章曰:“陟彼高冈,瞻彼兄兮。兄日嗟予弟行役,夙夜必偕”。梦想亲人,转而明示亲人也想念自己。在现实生活当中,这是很容易被人们认同的。笔者认为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全诗中,或隐或明都有这种“双镜”效应。所谓“双镜”效应,即两镜相对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亦谓我之所思,便是君之所想。此诗中的双镜,一为王维,一为维之亲人。
全诗以“忆”为题,忆者何人?所忆者谁?阅者就诗面解之,单指诗人忆兄弟,其实不然。诗人离乡,乡愁亦随。而游子外求仕途,亲人更添牵挂。此处之“忆”,既是王维怀乡,又是家人担忧的心情写照。难能可贵的是,诗人何尝不知亲人的担忧,而亲人又怎能不晓王维的孤独不易。这种双方感同身受的心境体味,正可借一个“忆”字了得。这或许还有些牵强,但诗中有迹可寻。

诗云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正是身处“异乡”而产生的不适和生疏清冷,让诗人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“异客”,为“独”字做了最好的注解。就在这字里行间,我们仿佛看到了王维那孤孑身影。而此处的“异乡”、“异客”都是相对于家乡、家人而言的。这种对比,是诗人在向亲人倾诉,而且他也相信,亲人正在倾听,借以排遣心中的忧思。亲人间彼此的挂念,总在朝夕中萦绕不去。不仅是诗人在佳节思乡心切,亲人团聚有缺,不也印证了亲人“倍思”诗人的心境么?所以,这种人人心中皆有,言中却无的感受,更清晰地表达出双方在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。

诗中末尾两句,以“遥知”转换空间,将诗人在异乡的倾诉切换为对家乡画面的渲染。兄弟重阳登高、头插茱萸的景象,借“遥知”拉近到眼前。可由于山水的阻隔,巧妙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落寞。“天涯共此时”,“应怜人两地”,此时兄弟不正在登高遥盼诗人么?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再次让角色互换,既写“我”思人,又写人思“我”。在王维看来,这样的思念是双向性的。诗文的跌宕正是通过空间、角色的挪移,让人们体会到亲人之间的心有灵犀的情感牵挂。在这里,我们不能停留在对诗人表达手法的分析上,这恰恰是诗人根源于相互间感情真实流露的生活体验。现实中,或许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心境。

写到这里,让笔者想起卞之琳《断章》中的一句: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”。你看风景,风景就是你。这与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的“我也思念,你也思念”,是如出一辙的“双镜”效应,都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思,并将永远吟唱下去。(qinglan原创)
 
 


本页地址:http://linshi.123ttt.com/html/sannianji_488_18733.html

分享按钮

 

Copyright©2008PepXiaoYu.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1015604号-4
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。
联系邮箱:pepxiaoyu@163.com